从抗美援朝“冰雕连”战士在酷寒中凝固的永恒战斗姿态,到加勒万河谷,陈祥榕、祁发宝等戍边英雄以生命守护界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照亮了年轻的生命……这些身影,共同铸就了民族精神最厚重的丰碑牛宝宝,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永恒的光芒。
这个建军节,北京的中小学生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汲取披荆斩棘的勇气,共同仰望这束星光——这光照进年轻的心底,从此无论行至何方,抬头总有方向。
岁月静好只因军徽闪耀
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初二年级杨晴雅
指导老师:王琳书
最近,通过电视看到国际新闻里战火纷飞的画面,导弹划破夜空,城市成为废墟,人们流离失所,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儿童在战乱中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童年。这些场景令人揪心,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和平并非世界的常态,与之相比,我们的大街小巷洋溢着烟火气,人民安居乐业,处处是祥和的景象。安宁的背后,离不开无数军人的默默付出,不少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陈祥榕、祁发宝、陈红军等就是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
2020年夏,外军越线寻衅滋事,陈祥榕等紧急前出处置,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祁发宝率先冲出,他张开双臂,像一堵不可逾越的墙挡在队伍前面,嘶哑的声音在河谷回荡:“你们越界了!退回去!”敌人的石块和棍棒砸在他身上,鲜血染透了军装,他却始终没有后退半步。直到被抬下阵地,他说的还是:“守好岗位!”
当陈红军看到有战友被围攻时,他为营救战友冲入敌阵。那一刻,他还满怀着对未出生的孩子的期待,可那份期待却永远停在了那个寒冷的夜晚。陈祥榕是队伍里最小的战士,只有19岁,他在战地日记里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保家卫国的决心,更是对祖国的深情表白。战友们回忆,陈祥榕日常训练十分刻苦,从不喊累。2020年夏,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时,作为新兵的陈祥榕第一次冲锋到前沿。班长李确祥问他:“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陈祥榕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而这次,面对外军的挑衅,这个还带着青涩的少年依旧毫不畏惧,当看到营长被围攻,他立刻朝敌人猛扑了上去,用年轻的身躯筑起守护国土的屏障。在激烈的搏斗中,他突入重围营救战友,最终英勇牺牲。清理战场时,人们发现陈祥榕紧紧趴在营长身上,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这位年轻的战士用行动诠释了对家国的担当,将生命永远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
在大家奋不顾身的顽强斗争下,我方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土完整,坚守了阵地。如今,加勒万河谷的风依旧呼啸,界碑旁的红柳又抽出新芽,一批批新战士正继承着他们的事业,在雪域高原时刻维护着边防的安全,不断为军徽增光添彩。
每每回顾这些故事,都不禁使人热泪盈眶,正是以陈祥榕等四名壮烈牺牲的官兵为代表的广大军人的奉献付出,才确保了国家的国防安全,才确保了人们的安定生活,他们都是我们该追的“星”。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永远铭记——因为他们用最清澈的爱,换来了我们安稳的人间。
每每仰望星空,群星闪耀的时候我总是仿佛能看到他们的面庞,笑着看着这国泰民安,看着这万家灯火……而我当以他们为榜样,追随他们的脚步,以他们的精神为动力,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军魂
北京市密云三中初二6班冯晨洋
指导教师:王思嘉
八一建军节的铿锵步伐渐近,一片浩瀚星海便在心中愈发璀璨——那是军人的星河,是军魂与使命辉映的星海。这星光穿透时空,铭刻在世人心中,照亮对使命与责任的永恒追寻。
1998年,肆虐的洪水裹挟着断壁残垣,也带走了年仅20岁的战士李向群。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17个昼夜,他最终以身躯筑坝,阻挡洪水。个体虽渺小,精神却伟岸如山。正是守卫万家灯火的军人使命,铸就了他永不弯曲的脊梁。尘世如烟云散去,他仿佛已融入荆楚大地。年年春风拂过,都有人轻声呼唤他的名字。
喀喇昆仑的风,凛冽如刀,高原的冻土坚硬似铁。然而,年轻战士陈祥榕胸膛中奔涌的保家卫国之情,却炽热滚烫。面对入侵者的铁棍,这位尚带稚气的少年如山岳般屹立,与敌人殊死搏斗。哨所的红旗猎猎招展,而他未能亲口说出的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已化作每一位戍边战士心中不灭的火炬。
军人之责,远非职责二字所能囊括。那是超越本能、升华于生命本质的使命感,是对脚下960万平方公里山河的至深热爱。和平年代,正是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换来了身后万家灯火的安宁。军人的星光,从不虚无缥缈,亦非宏大难及。它总在生活的细微处闪耀光芒。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也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植于你我日常的责任追求。
仰望这片繁星牛宝宝,胜过千军万马。我们不为仰望而仰望,更要让自己化作一颗星辰,传承军人的使命。责任感无需尽披戎装、执枪疆场。纵然生于平凡,亦可将军人魂魄融入一次善意的援手,将时代担当注入一生的奋斗征程。愿人人以身化星,聚星成海,让中华大地永远星河璀璨,照亮前路。
我追的“星”是聂荣臻元帅
北京市八一学校二年级3班李泽方指导教师:张子寒
每次路过学校的党史馆,我总忍不住在聂荣臻元帅的铜像前多站一会儿。在我心里,他就是一颗最闪亮的“星”,照亮着我成长的路。而“追”这颗“星”,成了我特别的“功课”。
刚上八一小学,老师就告诉我们,聂荣臻元帅是我们学校的创始人。那时的条件多艰苦啊!聂爷爷带着老师和学生们,用借来的棺材板当课桌,用锅底的烟灰刷在墙上当黑板,连凳子都是石头做的!最让我惊讶的是,敌机轰炸时,他们就在防空洞口坚持上课。想想现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有电脑投影的教室里,这份幸福,是聂爷爷他们用难以想象的坚持换来的啊!
爸爸给我读过聂爷爷年轻时在外国留学写的一封信,里面的话让我心潮澎湃:“我远出留学,学本领不是为了自己吃饱穿暖,是为了让四万万同胞都有饭吃、有衣穿!不是为了自己享乐,是为了让四万万同胞都能过上安乐的生活!”那时的聂爷爷才23岁,志存高远的他就已经把自己和国家紧紧“绑”在了一起!
聂爷爷心里装着“四万万同胞之安乐”,在艰苦的根据地,他总想着老百姓。他常说:“依靠人民,比山靠得住!”1942年闹大饥荒,老百姓只能吃树叶充饥。聂爷爷立刻下了一道特别的命令——“树叶训令”,要求部队战士不许跟老百姓抢树叶吃,把村子周围15里内的树叶都留给乡亲们。正是这样点点滴滴为老百姓着想,才赢得了大家的心。
新中国成立后,聂爷爷的战场又换到了荒凉的戈壁滩上,他带领科学家造“两弹一星”。外国专家突然撤走,困难重重。聂爷爷坚定地说:“我们被逼上梁山了,自己干吧!”主持导弹试验时,他像抚摸孩子一样摸着国产导弹,深情地说:“这是‘争气弹’,一定要认真!”试验失败了,他勉励科学家们:“科学实验和打仗一样,没有常胜将军!”
1992年,93岁的聂爷爷安详地离去了,他的部分骨灰被安放在酒泉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中,永远守望着那片大漠。他的女儿聂力说,父亲的一生,前半生献给了创建新中国,后半生献给了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他用一生,践行了年轻时的誓言。
聂荣臻元帅,就是我心中最值得追的“星”!这颗“星”不在遥远的夜空闪耀,而是像基石一样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他教会我,真正的明星,是把家国扛在肩上,用一生去守护的人。我要努力学习,沿着这颗“星”指引的方向前进!
这束光照亮我的追星路
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初二年级王雯萱指导教师:王琳书
校园里的“追星”话题像盛放花丛,各有各的绚烂。有人追逐舞台的闪耀,有人呐喊赛场的拼搏。而我心中的星光,是穿透历史的烽烟,从南昌城头、长津湖的冰原,一直亮到今天的边防哨所、远洋舰艏。这个八一,我想讲讲追寻这束光的故事。
我的星光坐标,定格在一片冰封的白。一部关于长津湖的纪录片,没有炫目特效,只有泛黄的影像和沙哑的旁白。长津湖的酷寒,超乎想象。老兵回忆:“-40℃,水壶瞬间冻成冰坨。”最令我震惊的,是“冰雕连”的永恒姿态。潜伏在雪窝里,连咳嗽都得用雪捂住嘴。班长发现身旁的小战士已冻僵,眼睛圆睁,枪口指向前方,手指紧扣扳机,像一尊冰雪铸就的丰碑。得知他们几乎全员牺牲,酸涩涌上心头。这些与我年龄相仿甚至更小的生命,将忠魂永留冰原。他们铸就的群像,成为我追星路上最震撼的坐标——那穿透历史风雪的光,永不熄灭。
追着这束历史的光,现实的星空同样璀璨。新闻里,加勒万河谷的边防战士在齐腰深雪中跋涉,狂风撕扯着脸颊,帽檐挂满冰凌。但界碑前的军礼,身姿挺拔如松。祁发宝团长张开双臂,以血肉之躯护住战友的身影,和他那句“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被我郑重珍藏。
光影流转间,银幕与现实辉映。当《红海行动》中响起那句“中国海军带你们回家!”我立刻想到2015年也门战火中真实的撤侨场景——军舰靠岸,宣告声比任何台词都震撼。护航亚丁湾的水兵,在远离祖国的海疆仰望星空:“星星的方向,就是祖国的方向。”这束光,跨越时空,一脉相承。
这光,是一条星河,代代奔涌。从戈壁滩上“两弹一星”元勋在帐篷里推演蓝图,到航母舰载机在风浪中起舞;从救灾现场“迷彩绿”徒手挖掘废墟,到太空舱外飘扬的五星红旗——不同的战场,同一种光:忠诚、担当、无畏与奉献。
作为被这束光庇佑的少年,我渐渐懂得,最好的“追星”,不止于仰望。它更在于珍惜这份由无数守护换来的安宁,在安稳的书桌前专注求知。这,或许就是我们在和平年代,对这束星光最真诚的回响与追随。
这束永不消逝的星光,由忠诚热血点燃,代代相传。它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其精神,并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尽力发出哪怕微弱却真诚的光亮。
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
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三1班刘子豪指导教师:武樱
追星,仿佛是现代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我们都能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各样关于明星的消息,长期“霸榜”热搜。“追星”固然不是一件错事,但我们要思考的是,谁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捧的明星?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追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最近,我想我心中渐渐有了答案。
学校曾两次组织观看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志愿军》《志愿军2》,两部电影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一个个极具冲击力的镜头,将教科书中的文字转化成了真实的感受,永远镌刻在我的内心。
1950年11月深夜,长津湖地区气温骤降至-40℃。在刺骨的寒风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129名官兵,保持着战斗队形坚守在阵地上。当次日清晨美军的侦察兵战战兢兢地摸上阵地时,他们看到了战争史上最震撼的一幕——所有中国士兵都已成为“冰雕”,却依然保持着射击姿势,枪口指向敌人必经的山路。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不是艺术虚构,而是1950年那个极寒冬天真实发生的英雄史诗——“冰雕连”用生命铸就了最悲壮的防线。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时,滚烫的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那些被严寒凝固的身姿,在我心中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火焰。当电影放映完毕、灯光亮起的时候,银幕上的烽火便转移到了我的心里。这便是爱国教育的最好方式: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而是真切的体会,让吾辈青年为70年前的同龄人心颤落泪。
再次回想起曾经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回想起那些段落,顿时觉得字字千钧:“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今天,城市里霓虹闪烁,正是无数先烈在战火中献身换来的,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
“追星”二字已被赋予太多浮华与喧嚣。然而真正的“明星”,应当是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恒久闪耀的“精神坐标”。“冰雕连”的战士们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粉丝的尖叫,但他们用生命诠释什么是军人的信仰与忠诚,这是一种何等令人敬佩的精神!
我们应该追的星,是像邓稼先这样在科研岗位数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默默奋斗的科研人员、像陈祥榕这样克服恶劣环境保家卫国的戍边战士……他们才是真正值得被我们牢牢记在心里的人——真正的偶像靠的不是包装和人设,而是用生命践行信念;真正的“追星”不应止于尖叫与打榜,而应是对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教师点评·
以笔为炬致敬闪耀军魂
北京市大兴区第六小学语文教师彭云
有一种形象自带震撼人心的力量,那是军人用忠诚与坚守刻下的印记。每一个坚定的眼神里都藏着对家国的深情与担当,总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灵。若想让文字精准捕捉这份触动,将他们的动人之处生动呈现,这些写作方法或许能为你点亮思路。
聚焦独特的“星”与细节
不必只写广为人知的大英雄,社区里帮小朋友修玩具的退伍爷爷、新闻中背着老奶奶转移的抗洪战士,或是电影里默默守护队友的小兵,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描写时多用具体细节,比如写卫生员用绷带包扎伤员时“颤抖却坚定的手”,这种呈现比单纯说“他很勇敢”更能打动人心。
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联故事
可以按照“遇见”这颗“星”、这颗“星”的动人之处、想对他们说的心里话这样的线索来写。比如想写戍边战士,就从看到他们在雪地站岗的照片写起,再去想象他们冻红的脸颊、结冰的睫毛,最后说出“叔叔,你们是我永远的榜样”这样的心里话。
给文字穿上“魔法外衣”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字更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读者记住。比如可以写“军人们的眼睛像夜空的星星,在黑暗里给我们指引方向”,或是“他们的脚步声咚咚响,像鼓点一样,敲得我的心也跟着勇敢起来”。
统筹/谭卫平雷嘉叶婉牛宝宝
长富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